大观 | 赏【岁朝图】 过吉祥年
2024-01-12 19:54:56
阅读 1744
来源:亨舍文化
“岁朝”一词最早出自《后汉书·周磐传》中“岁朝会集诸生,讲论终日”的记载,为一岁之始,指农历正月初一,这也是春节的第一天,是人们阖家团圆辞旧迎新的重要节日。顾名思义,“岁朝”图就是为了庆祝“岁朝”而画的图,将人们迎福纳祥的情感意识传递出来,预示着美好喜庆的日子从这一天开始。
从时间上来看,《岁朝图》最早出现在唐代,那时还只是一些仕绅、文人在岁朝时将金石、书画、古董等清雅的物品摆放在于临窗的案几上。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幅岁朝图应当是北宋赵昌所作的《岁朝图》,而岁朝图开始兴盛流行则是在北宋宋徽宗时期的皇宫。采用的画法也是写生画法,形象逼真,内容也是冬天不易看到的花卉、树木为主,意思是春天很快到了,增加节日气氛。
但到明清时,有所变化,他们将佛教的五件供器(蜡台、香炉等)画在画中,主要的是画花卉为主,旁边有五供器中的一件即可,如意大利籍画家郎士宁画的岁朝图也是花瓶和花卉,只是到齐白石的笔下才从皇宫中走入平民化,画中加入了鞭炮、茶壶等,都是表示大年新春到的意思。据介绍,清代每逢新春,宫廷画师们便要按时呈交"年例画"以供宫室春节点缀之需。擅长绘事的皇亲贵胄、朝廷词臣们也往往于此时以进画的形式向皇帝恭贺新禧。甚至皇帝本人也会举行"开笔式",亲绘《岁朝图》,表达新年的喜悦和祝福。
宋 佚名 岁朝图轴 绢本 164.2x80.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
本幅绘泉石临流,雉鸡一对,麻雀数只,山茶旁生于老梅干后,绿竹新生于迴流之上。水仙、白梅、红茶上下分别盛开,色调朱白相映,通幅设色浓而不艳,一派和熙春色。
右上方有乾隆题诗“乌解能言入,花含不语芳。深红间淡白,鼓翼并调吭。试看物心喜,可知春意昌。吾民应敛锡,汉诏义犹详”。
明 陆治 岁朝图轴 绢本 121.7x48.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
起问梅花整角巾。阳和已肇岁华新。安排诗料酬佳兴。羡尔图中点笔真。补庵郎中以陆叔平画岁朝如意图属题。因为赋之。嘉靖甲午人日。商谷居节。
东风渐绿瀛洲草。彩胜都裁五色丝。今日喜将乐事并。浣花溪上一题诗。崔子忠。
寓意吉言图岁朝。茶梅点缀报春韶。三元雅称为清供。胜彩金珠逊觉遥。壬寅(西元一七八二年)新正御题。
清 陈书 岁朝吉祥如意图轴 绢本 108.3x49.7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
绘孔雀蓝釉行龙长颈瓶一只,瓶中插有红梅、茶花,旁边摆放了桃花、柿子、石榴、桃子、灵芝、佛手等,寓意岁朝大吉、事事如意!
清 陈书 岁朝图轴 绢本 96.8x47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
此图为雍正乙卯(1735)新春上元节供花写生之作,画面展现春暖花开,岁首迎新之喜气。画中盆景将数种花株移于瓷盆之中,并依高低比例与花色特性交错植栽,为插花与盆栽艺术之完美结合。石表寿,加水仙、天竺,为「天仙拱寿」;旁搭百合、柿子、灵芝、苹果,另有「百事如意」、「平安如意」等寓意。
清 恽寿平王翚笪重光杨晋合景 岁朝图轴 纸本 80.7x50.4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
清 邹一桂 岁朝图轴 纸本 129x60.2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
左边款识为篆书“万年吉庆,四海升平”,右边款识为弘历题诗“一松卓守石,四蟹共围瓶。别裁岁朝寓,梅枝护始馨。”此画长青盆松,玉磬,寓意万年吉庆。尚有梅瓶及四蟹缘瓶而升,谐音“四海升平”之意。
清 蒋廷锡 岁朝图轴 绢本 126x62.2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
所绘松枝、梅萼、茶花、水仙、并蒂灵芝,均是初春节庆吉祥花卉。以工谨双钩填彩法画花朵,以疏放写意枝干,衬托出花朵娇柔妍丽之形态。此图成于雍正七年(一七二九),上方则有嘉庆皇帝题诗:“老松斜倚玉梅芳。仙子凌波雅淡妆。并蒂灵芝同表瑞。春生品汇集千祥”。
未经本站或作者授权,不得转载。